| | | | |
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简介:感德镇地处安溪的西北部,距县城68公里。东连剑斗镇,南接长坑、祥华、福田三乡,北邻永春县一都、横口两乡,西毗漳平市,西北与桃舟乡交界,面积221.78平方公里。感德是安溪闻名遐迩的名茶铁观音的主产区之一,全镇辖22个行政村和2个场,人口53100人。感德镇属于资源型的乡镇,蕴藏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。该镇民俗文化丰富,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较快。
历史沿革:从考古发现的石器、陶器等文物看,早在殷周时代,就有人类在感德这方水土上生活。宋代,感德寓“以德感化”之意为金田乡感德里。明清时为感德里。民国时期先后属长坑区、第三区、第二区、长康区;民国34年(1945年)10月分属潘桃、乐德乡。新中国成立后,先后属长康区、第五区、第十三区;1955年9月建立感德区;1956年6月改属长坑区;1958年10月成立感德人民公社;1961年8月改设感德区,下辖11个小公社;1965年4月撤区为感德人民公社,1984年4月改为乡建制,1985年置感德公社,1984年改乡。1991年11月改为镇建制。2005年,全镇辖22个行政村和2个场,人口53100人。
主要街巷:(一)感德街 位于洪佑村。始建于民国时期。初期临溪仅有一条长30米的小街道,两边搭寮,供商贩摆摊设点,俗称旧圩。因临溪,地势较低,每逢下雨,洪水威胁甚大。感德供销社在旧圩设市后,曾被洪水冲损三四次。新中国成立后,1975年供销社在感德往福德公路边另开辟新街,兴建门市综合楼,建筑面积2369平方米。感德人民公社成立后,相应设置金融、税务所、供销社、食品站、茶站、粮站、卫生院等企事业单位,沿公路两侧兴建住宅和办公楼。20世纪70年代后期,感德大力发展名茶铁观音生产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安溪铁观音主产区。
(二)福德街 位于福德村小山坡,街道长80米。
(三)槐植圩 位于槐植村。1996年,投资800万元兴建槐植茶叶市场。21世纪以来,因此地所产安溪铁观音香高韵浓,受到省内外茶商的青睐,产茶季节,万商云集,热闹异常。
(四)霞春圩 位于霞春村,又称三角庭。1992年,投资1300万元兴建霞春市场。
(五)大格圩 位于大格村。
矿产资源: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的感德镇,地质属火山拗断带,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。沿莲花山太华尖东南部,矿产资源丰富,铁矿石储量达5000万吨。
位于感德潘田村的潘田铁矿,共有19个矿床,储量达3100万吨,含铁品位达60%以上,大部分可露天开采,是全国少有的优质富矿。
潘田煤矿、霞春煤矿储量达624万吨;尾厝煤矿点、格口煤线、赤坑煤线均有煤层;在潘田矿床,还蕴藏巨大的石灰石矿,储量达14117万吨。霞春矿点也有长70米、厚15米的石灰石矿,为生产水泥提供原材料。
岐阳、霞春、洪佑等地还发现、开采锰铁矿、锰、铜等多种矿产。洪佑的稀土矿质量良好,含有轻重稀土较齐全的各种元素;霞春的铜、硫铁矿有三矿化带,储量500吨。
人文景观:感德镇是“保生大帝”的出生地,也是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,翠岗起伏、绿水长流,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。保生大帝,又称吴真人,俗姓吴名夲,字华基,号云冲,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。
近年来,经各地专家考证,吴真人系感德石门村人,故闽台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数百座,独石门的“玉湖殿”称之为“殿”。石门,别称“玉湖”,是安溪县西北重镇感德的一个行政村,入村处的石古格有三方巨石,天然构成石洞,洞可通人,酷似石门,海拔千余米的石门尖和石门村因此而得名。
镇境内部分区域属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,其主峰为太华尖主要山峰,海拔1226.3米,跨感德、福田、桃舟三个乡镇,山势突兀,峰峦叠嶂,沟壑纵横,流瀑飞溅,云雾缭绕,原始森林茂密,植被保护完好,是集休闲、度假、避暑、娱乐,科研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。